requestId:68815ce263c162.58552828.
編者按
大山中建起美術館,田埂上奏起交響樂,“鄉村娃”與音樂大師同臺演出……看似“混搭”的場景,在今天的鄉村中并非個例,而是悄然成為一種現象。隨著小康生活的到來,高雅藝術不僅能登上“大雅之堂”,更可在鄉土中拔節生長,帶給更多人美的享受、美的氛圍、美的素養與情懷。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并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新的要求。展望未來,夯實農民生活的物質基礎只是起點,如何培厚鄉村精神文化沃土、提高農民群眾生活品質與審美水準,仍是一項任重道遠的課題。我們邀請一線實踐者講述他們在鄉村“播種”藝術、收獲美好的故事,并請專家點評分析,共同為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匯聚智慧、探索道路。
【講述與思考】
建一座美術館,用藝術反哺故鄉
講述人:湖北美包養網術院原院長 董繼寧
我的故鄉在湖北咸寧長壽村,這里翠竹掩映、群山環抱。進村不遠,我籌建的“記山大屋”美術館便坐落山間。自2010年開館至今,已有11年之久。可以說,我把后半生大部分精力都傾注到了這座鄉村美術館的建設與運行之中。
剛開始,總有人問我:老鄉們有欣賞藝術的需求嗎?即使美術館建起了,能利用好嗎?萬一淪為“擺設”怎么辦?說實話,這些問題我也考慮過、擔心過。但是,通過不斷的走訪、調查,和老鄉們深入交流,我發現建一座美術館,用高雅藝術反哺農村建設,將是一件既利當下、又計長遠的大事。
這里和包養網全國很多農村一樣,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兒童、老人孤獨留守,很多老房子、老建筑都被拆掉了,少有傳統村包養網落的痕跡。每逢過年,年輕人包養網回鄉后就去城區的KTV、游戲機室消遣,因為村里沒有什么文化供給。前期走訪中,老鄉們的熱情感染了我。不少人提出:“咱們村有文化基礎,現在還有100多人在外地當老師。如果美術館建起來,他們也能常常回鄉,帶著家人常來參觀,帶動咱村子的發展。”
一邊是文化供給的匱乏,一邊是對藝術的渴望。考察之后,我堅定了辦美術館的愿望,相信鄉土中一定能夠孕育藝術的種子,只待合適的時機讓它扎根發芽、開花結果。
2008年8月8日,美術館正式動工,武漢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負責建筑結構設計。其間,我自費承擔了1000多萬元的建設、裝修、設備費用。兩年半后,美術館建成了。它包括展覽廳、多功能報告廳、創作研究室、收藏室等,可以舉辦展覽、培訓、交流以及文化惠民項目。運行以來,美術館每年迎接1萬多人免費參觀,除了當地老鄉作為“常客”外,還會聚了不少國內外美術愛好者和高校學生。“文藝名家進鄉村”“董繼寧英才計劃培訓班”等品牌活動也包養網舉辦得紅紅火火。
2017年6月,為紀念李可染先生誕辰110周年,我們在美術館舉辦了一次畫展,展出了齊白石、李可染以及其他著名畫家的不少真跡。當天,周圍鄉村的大人、孩子早早排隊趕來參觀。有的孩子興奮地說:“這蝦子、牛,畫得多像啊。我們以前只能在書本上看到印刷品,這次看到原作啦!”可染先生的幾位弟子也在場,他們感慨:“原來農村的文化需求也這么旺,以后,我們得多為鄉親們做些事。”
有一次,美術館迎來了幾位久居海外的中國留學生。他們參觀完后專程找我,說要把拍攝的美術館照片發給國外同學,“讓外國人看看,咱中國農村不僅有黃土地,更有高雅藝術”。我深受觸動,心想,如果能通過畫筆將中國山村的嶄新面貌傳遞給世界,必定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于是,2019年8月,美術館舉辦了“絲路新語·‘一帶一路’國際繪畫藝術創作交流展”。那段時間,小山村來了不少外國人,老鄉們的熱情更高了。他們天天來看,還和一些能說中文的畫家聊天。“洋畫家”們即興采風創作,一幅幅新時代中國鄉村圖景躍然紙上。
辦美術館這幾年,我深感鄉村振興不僅是讓老鄉吃得好、穿得暖,更重要的是發現、引導、培育他們對文化的精神需求。我常對人說:“藝術其實在民間。你看老鄉們種的菜地整整齊齊,比我們種的漂亮多了,你能說他們不懂美,不能創造美嗎?”
我總覺得,自己有義務為家鄉做些事情。一個人不管走多遠,都不能忘記你的“根”。而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我滋養根系的方式就是用文化反映鄉村大地的仁厚與博愛,用藝術再現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情思,用筆墨記錄歷史發展的軌跡與希望,讓家鄉人文風物更加美好。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閔包養師: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在發展鄉村經濟的同時,滿足農民對現代文化的需求,這是當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也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部分。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新時代農村精包養神文明建設提出新要求,提倡多措并舉,塑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物質文明水平顯著提升,農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迫切。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經濟差距造成了城鄉難以逾越的文化鴻溝:一方面是城市文化繁榮發展,另一方面是鄉村文化日漸衰落。像“記山大屋”一樣的鄉村美術館,作為培育鄉村文化的基礎設施,扎根鄉土、引進現代文化藝術,既滿足了農民精神文化需求,也促進了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的互補與交融,為現代藝術創作提供了肥沃土壤,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期待這樣的新生事物蔚然成風,給鄉村文化輸入更大活力、更多養分。
田埂上奏起“交響樂”
講述人:湖南省隆回縣張家鋪村和樂團團長 張安兵
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學習吹小號,大學讀的是音樂系,大學畢業后就去了部隊服役。部隊里文化生活豐富,充分鍛煉了我的音樂特長。2007年,我退役回家,看到村里很冷清,基本沒有文娛活動。村民唯一的娛樂就是打牌,還經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我想,能不能組包養織一支農民樂團,讓村民參與其中,感受藝術之美,改變生活現狀?
說干就干。剛開始,村民對組織樂團很不理解,對小號、長號、薩克斯、小軍鼓、定音鼓等樂器也不太懂,認為“訓練特累,還耽誤時間”。我就走街串巷地去做思想工作,講學習管樂對身心的好處。我還向老鄉承諾,只要來學,就一定教會他。后來,有16人報名,“和樂團”總算可以起步了。那時,老鄉們普遍沒有音樂基礎,我們就從識譜開始,手把手地教他們練習樂器。從基本功到練習曲,再到樂器的分組練習與合成,由小到大、由簡到繁,我們在一步步探索中找到了默契與喜悅。
困難也接踵而來:樂團沒有收入、人員不好管理,鄉里鄉親聚在一起,很難“整齊劃一”。同時,購買樂器、服裝、道具的經費基本都得我自己籌措。幸好家人很支包養網持,無論家里事兒多忙,我都可以每周抽出兩個晚上用來培訓。
一段時間后,我們迎來了自己組織的第一次“張家鋪村春節聯歡晚會”。我們一家6口人齊上陣,又動員了幾位村民參加演出。雖然當天臺下觀眾并不多,但走上舞臺的我仿佛又找回了在部隊生活的激情,每當聽到臺下掌聲時,內心十分興奮。
2015年,我們得到機會參加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節目。第一次坐飛機出遠門、登上大舞臺,心里特別自豪與激動。演出結束回村后,我們成了鄉親們眼中的“明星”。這次經歷對提升包養村包養網民的文化素養、團隊精神產生了很大作用。后來,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樂團成員增加至幾十人,每次組織聯歡會,參演人員都能達到300多人。
前兩年,每當聽說我們要組織晚會,周圍村莊的鄉親就會踴躍報名,有時人太多,還得“海選”出精品節包養目。演出當天,觀眾會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非常熱鬧。這兩年受疫情防控影響,實地演出暫時擱置了,不過我們也在探索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將藝術之美傳遞給更多的鄉親。
西南財包養網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教授余建宇:
鄉風文包養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關鍵內容。我國現階段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不過,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地區的農民在錢包漸漸鼓起來的同時,沉迷于賭博、迷信等不良活動,導致低級庸俗文化漸漸侵蝕精神文明陣地。
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應該如何正確引導?湖南隆回縣張家鋪村“和樂團”給出了很好的答案。基層帶頭人張安兵憑借自己的專業能力,通過組建樂團這一形式,將現代高雅娛樂包養方式和鄉村傳統娛樂方式很好融合,極大提高了村民的參與度和凝聚力。更難得的是,樂團還通過參加電視綜藝節目和網絡直播等方式,將鄉村文化振興的正能量傳播得更遠。可以預期,當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就會有更多人才樂于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發光發熱。
鄉村美育,種下文化發展“常青樹”
講述人: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南豐小學校長 俞亞萍
在蘇南,南豐鎮永聯村是一個經濟相對發達的村莊,這里產業多元、社會保障健全、人居環境良好,村民們過上了城里人一樣的生活。物質富足了,精神生活自然也會跟進。這一點,在南豐小學高雅藝術課堂上得到了集中體現。
南豐小學創建于1935包養年,一直傳承并強化著“鄉村美育”理念。進入新時代,南豐小學在張家港市教育局、南豐鎮黨委政府關心下,啟動了“高包養網雅藝術進校園”五年規劃,并成包養立了南豐小學永聯荷風管弦樂團,至今已培養了286名陽光少年。
在樂團籌建過程中,也會有人問:鄉村教育有發展高雅藝術的必要嗎?“鄉村娃”能訓練出個結果嗎?
學校就此做過調研:全校71.4%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父母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65.5%。家長對學生的教育相對缺失,對高雅藝術的關注更為淡薄。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學校有所作為。
2018年,我被任命為南豐小學校長。我越發感到,通過發展樂團強化鄉村美育,激活學生的藝術熱情與學習動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為學生成長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樂團如何發展?關鍵是要突破三個難題。
首先,誰來教?在永聯荷風管弦樂團,我們構建了以外請專家、助教團隊、學生家長為主體的導包養師“金三角”。外請專家主要是來自上海各大樂團的專業教師,年齡大都在五六十歲,以半公益形式定期指導學生練習;助教團隊由學校老師擔任,常在早包養晨上課前、下午放學后延時為學生輔導;我們還動員有意愿的學生家長充當外援,配合老師錄制學生的練習視頻,擔當演出活動志愿者。包養網
其次,錢從哪來?樂團活動經費及外請教師勞務補貼主要由永聯為民基金會、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承擔,學生參加培訓不收任何費用,一些大型樂器由基金會資金墊付,供學生免費使用;部分小型樂器需要包養自己購買,以便在家隨時練習。對生活拮據的同學,我們給予一定幫助。比如,一位來自甘肅的學生,因為經包養濟困難無法購買樂器,我們通過基金會贈送了他一把圓號。
最后,學習效果怎么樣?我舉個例子:一天,一包養網位一貫刻苦勤奮的學生上課精神不濟,總是犯困。老師與家長聯系后得包養網知,學生搬了新家,距學校比之前遠了10多公里。為了趕上樂團的早課,他常常早上6點40分就乘公交車上學。家長勸他轉到附近學校讀書,包養但學生不肯,因為在這里能參加樂團,這是最令他感到幸福的事情。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樂團受邀赴上海大劇院、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孩子們和很多音包養樂大師一起以精彩的表現博得滿場掌聲,讓鄉村美育的花蕾在大城市的舞臺上璀璨綻放。
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說,孩子是永聯村未來的建設者。這句話讓我記憶猶新。閑暇時,我習慣與師生聊天,察覺到學生們在樂團中培育起來的熱情、自信與堅強也自然而然地遷移到了學習和生活中。高雅藝術的種子一旦在孩子心田扎根,就會破土而出、拔節生長,在鄉村文化的沃野上挺立起一棵棵常青之樹。
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曉兵:
作為鄉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是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是事關千秋萬代的重大工程。當前,我國城鄉教育水平包養網存在較大差距,鄉村美育更是受限于師資短缺等問題,難以包養網得到長足發展。
南豐小學的有益嘗試,給我們兩點啟發:首先,永聯村相對發達的經濟基礎為保護、傳承和整合各方文化資源提供了保障,江蘇省“鄉村美育”理念的貫徹落實為永包養網聯荷風管弦樂團的建立與發展創造了條件。其次,培養一批熱愛鄉村且具有文化自信的專職教師和校長,能夠為鄉村美育注入活力。農村孩子在城市劇院與藝術家同臺演奏,不僅開闊了眼界、激發了學習熱情,也促進了鄉村美育和城市文明的碰撞融合,賦予了鄉村振興新的時代內涵。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張銳、龍軍、蘇雁、王斯敏)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