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光08靠設計公仔輝篇章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815e9cac1225.77594443.

新華社北京8月12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2日發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光輝篇章》白皮書。全文如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光輝篇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21年8月

目錄

前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辟人權事業新境界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光輝歷程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內涵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二、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基本生活水準權

1.貧困人口食物權得到穩定保障

2.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3.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得到充分保障

4.貧困人口基本醫療得到有效保障

5.貧困人口住房安全得到切實保障

三、以發展促人權增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

1.疫情防控奉行生命至上

2.衛生健康服務公平可及

3.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4.就業更加充分

5.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優化

6.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保障

7.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全民

8.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9.人類發展指數大幅提升

四、實行良法善治維護公民權利政治權利

1.拓展人民民主權利

2.保障人身權利

3.保障個人財產權

4.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5.保障宗教信仰自由

五、促進社會公平保障特定群體權益

1.農民權益保障全方位改善

2.婦女兒童老年人權益保障持續加強

3.少數民族權益保障進一步完善

4.殘疾人權益保障更加有力

結束語

前言

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和標志,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100年,是爭取人權、尊重人權、保障人權、發展人權的100年,極大提高了中國人權文明水平,豐富發展了人類文明多樣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為增進人民福祉、提高全體人民人權保障水平、實現國家現代化而實施的一項重大國家發展戰略。2021年7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這是中國人權進程中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一個載入史冊的時刻、一個繼往開來的時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實寫照。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奮力決勝全面小康,最終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到總體小康直到全面攤位設計小康的歷史跨越。

全面小康是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小康,是城鄉區域均衡發展、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切實尊重和全面保障人權的小康。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了人權基礎,豐富了人權內涵,拓寬了人權視野,意味著人權的全面發展和全民共享,譜寫了中國人權事業的新篇章,創造了人類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奇跡。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辟人權事業新境界

在中國,“小康”是一個古老的詞匯,指免于勞苦和匱乏,生活水平處于溫飽與富裕之間的一種較為殷實幸福的狀態。享有安寧、祥和與幸福的生活是人們自古以來的美好愿景。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根據自身具體國情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蘊含著關注和增進民生福祉、保障和促進人權的豐富內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辟了全面保障人權的新時代。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光輝歷程

建設小康社會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宏偉戰略。基于對中國發展實際的分析和判斷,中國共產黨提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經濟發展帶動整個社會進步。從那時起,“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階段性奮斗目標。

1979年12月,鄧小平提出建設“小康之家”的設想,創造性地借用“小康”這個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概念來表述“中國式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與目標。1982年中共十二大報告明確,從1981年到20世紀末的二十年,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指出,11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

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宣告,“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并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經沈浸式體驗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緊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攻堅克難,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2021年7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標志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邁出關鍵一步,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內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也是中國人權事業全方位發展的進程,始終體現和包含著解放人、保障人、發展人的戰略、目標和任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先要保障生存權。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權的基礎。小康社會建設將解決溫飽問題、保障生存權作為首要目標,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平面設計會進程中,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衣食住行用都有較大改善,生存權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然要實現各類人權協調發展。全面小康強調保障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惠及人民。堅持人權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基本原則,既保護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又保障公民人身權、人格權、財產權和民主政治權利,全方位增進各類人權和基本自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促進所有人的人權。全面小康,本質上是全民共享人權的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構建起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權利公平的社會公平體系,切實保障人民平等參與發展、共同促進發展、共享發展成果。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堅持人權主體的普遍性,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堅持共同富裕方針,通過一部分人先富帶動全體人民共富,讓發展成果平等惠及全民,實現分配正義;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不歧視原則,確保全體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一律、無差別地享有人權,受到同等的尊重;堅持保護弱勢群體,以堅定決心、精準思路、有力措施,舉全社會之力,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重點保障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基本權利。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人權是善治之本。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始終堅持尊重人權、保障人權、促進人權的價值遵循,將增加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人權保障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中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經濟長期快速增長,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改革收入分配格局,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決勝脫貧攻堅,加強對各類弱勢群體的保護;基本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FRP高;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構建高效泛在的信息網絡;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環境保護基本國策,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權利更加公平可及,各類主體在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的平等參與和平等發展,更加切實和順暢便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人權保障與發展奠定了堅實民主政治基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黨的領導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穩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程序化建設不斷推進,民主形式更加豐富,民主渠道更加暢通,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初步構建,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公民權利更有保障,民主政治權利更加充分。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了人權法治保障持續加強。“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成為治國理政重要原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上升為國家戰略,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行政體制改革、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取得實效,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建設有效實施。人權保障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培育了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好構筑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也是每一個人對自身價值、人格尊嚴和主體地位認識不斷提升的過程,促進了尊重和保障人權文化氛圍的形成。

二、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基本生活水準權

貧困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關注農村貧困問題,持續推進扶貧開發事業,在消除貧困道路上不斷取得新突破。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把AR擴增實境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根據中國農村居民每人每年生活水平在2300元以下(2010年不變價)的現行貧困標準,經過中共十八大以來8年持續奮斗,到2020年底,中國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現行貧困標準計算,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發展和人類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1.貧困人口食物權得到穩定保障

中國政府通過發展農業生產奠定免于饑餓的堅實基礎。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解決食物匱乏和營養不良問題。全國糧攤位設計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11318萬噸提高到2020年的66949萬噸。目前,全國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4.4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通過增加收入保障貧困人口糧食獲取。建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機制。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6079元增長到2020年的12588元,2013年至2020年年均增長11.6%。貧困人口糧谷類食物攝入量穩定增加,“不愁吃”問題基本解決,重點貧困群體健康營養狀況明顯改善,免于饑餓的基本權利得以切實保障。通過營養改善計劃保障貧困兒童食物供給。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24月齡嬰幼兒每天免費提供1包輔食營養補充品,截至2020年累計1120萬兒童受益。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為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覆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3.2萬所,每年惠及3800余萬名學生。

2.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005年以來,中國政府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到2015年末共解決了5.2億農村居民和4700多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十三五”規劃期間,又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累計解決2889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3.82億農村人口受益。貧困地區自來水普及率從2015年的70%提高到2020年的83%。各地通過實施水源置換、凈化處理、易地搬遷等措施,累計解決952萬農村人口飲水型氟超標問題。

3.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得到充分保障

深入實施《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和《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大力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持續提升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擁有多媒體教室的學校比例達到95.3%。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吸引更多優秀高校畢業生到農村貧困地區任教。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惠及8萬多所學校、127萬名教師,累計選派19萬名教師到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支教。建立健全學生資助體系,不斷提高學生資助精準度,對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部給予生活費補助。全國每年約1.5億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免除雜費并獲得免費教科書,約2500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生活補助,約1400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實現相關教育經費可攜帶。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問題實現動態清零,2020年貧困縣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8%。

4.貧困人口基本醫療得到有效保障

實施健康扶貧工程,采取綜合措施,保障農村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著力提高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持續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除符合基本醫療有保障標準、可不設立的外,實現每個鄉鎮和每個行政村都有一個衛生院和衛生室并配備合格醫生,每個貧困縣至少有1家公立醫院;98%的貧困縣至少有一家二級以上醫院;貧困群眾常見病、慢性病基本能夠就近獲得及時診治。把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制度保障范圍,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9.9%以上,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實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簽約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等措施,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病種數量增加到30種,包括兒童先心病、兒童白血病、胃癌、食道癌、結腸癌、重性精神疾病等。2000多萬貧困患者得到分類救治,曾經被病魔困擾的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

5.貧困人口住房安全得到切實保障

通過農村危房改造、建設集體公租房等措施,幫助數千萬貧困農民告別原來的破舊泥草房、土坯房等危房,住上安全房,農房抗震防災能力和居住舒適度得到顯著提升,農村貧困人口住有所居和基本住房安全得到切實保障。其中,2008年至2020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842.5億元補助資金,支持2762.2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等貧困群眾改造危房,幫助8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住上了安全住房。

三、以發展促人權增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中國堅持以發展促人權,推動全面落實經濟社會權利、文化教育權利以及生態環境權利,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康、和諧幸福。

1.疫情防控奉行生命至上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以來人類經歷的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付出巨大經濟社會代價,在疫情暴發之初就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有力的防控措施,有力扭轉了疫情局勢,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疫情暴發初期,中國舉全國之力實施了規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從全國調集最優秀的醫生、最先進的設備、最急需的資源千里馳援武漢市和湖北省。2020年1月24日至3月8日,全國共調集346支國家醫療隊、4.26萬名醫務人員、900多名公共衛生人員馳援湖北;緊急調集4萬名建設者和幾千臺機械設備,分別僅用十多天時間就建成了有1000張病床的火神山醫院、有1600張病床的雷神山醫院和共有1.4萬余張床位的16座方艙醫院。湖北省共成功治愈3000余位80歲以上、7位百歲以上患者,多位重癥老年患者都是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充分體現了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和保護。

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遺漏每一個感染者,不放棄每一位病患者,及時出臺救治費用保障政策,確保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醫療機構不因費用問題影響收治,最大程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不斷鞏固疫情防控成果。大力推進新冠疫苗接種,加快構筑免疫屏障。

2.衛生健康服務公平可及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中國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推行普惠高效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不斷提升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和可負擔性。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包含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由1978年的17萬個大幅增長到2020年的102.3萬個。包括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防治、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等各種專業機構在內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公共衛生服務范圍不斷擴大。城鄉居民免費享受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由2010年的9類擴展到2020年的12類,項目內容覆蓋居民生命的全過程。持續實施腦卒中、策展心血管疾病高危篩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癌癥早診早治等項目,慢性病防控效果顯著增強。主要傳染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通過提升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中國在2000年消滅了脊髓灰質炎,在2012年消除了新生兒破傷風,在2020年消除了瘧疾,2021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為無瘧疾國家。艾滋病整體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結核病成功治療率保持在90%以上。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中國致力于建立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善醫療衛生資源的可及性和便利性,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居民就醫感受明顯改善。2020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總數達911萬張,其中醫院713萬張,鄉鎮衛生院139萬張;衛生技術人員總數達1066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08萬人,注冊護士471萬人;全年總診療人次78.2億人次,孕產婦產前檢查率達96.8%,住院分娩率為99.9%。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服務體系。取消以藥補醫機AR擴增實境制,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各級各類公立醫療機構全面配備優先使用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

人民健康指標穩步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8歲增長到2019年的77.3歲。嬰兒死亡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37.6‰下降到2020年的5.4‰。孕產婦死亡率從2002年的43.2/10萬下降到2020年的16.9/10萬,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的典范”“婦幼健康高績效國家”。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通過并實施,為全方位全周期維護人民健康、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供法治保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不斷引導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城鄉居民在工作之余鍛煉身體、關注飲食健康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3.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中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增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85元增至2020年的72000元。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189元。居民消費結構日益優化。2020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2%,比1978年降低33.7個百分點。基本居住條件顯著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從1978年的4.2平方米增長到2019年的39.8平方米;農平面設計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從1978年的8.1平方米增長到2019年的48.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981年的1.5平方米增長到2019年的14.36平方米。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幫助約2億困難群眾改善了住房條件。交通基礎網絡日益完善,人民出行更加安全便利。截至2020年,全國鐵路運營里程達14.6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運營里程3.8萬公里。公路總里程達519.8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6.1萬公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7354.7公里。信息化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中國政府大力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信息化發展成果。2020年,全國移動電話普及率達113.9部/百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其中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5.9%。截至2021年6月,全國已建設開通5G基站84.7萬個。互聯網在線購物等消費新業態蓬勃發展。2020年,全參展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82億,占網民整體的79.1%;全國網絡零售額11.76萬億元,比2019年增長10.9%。

4.就業更加充分

中國政府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突出強調“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致力實現充分就業、體面就業、和諧就業的美好愿景。建立起覆蓋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的五級公共就業服務網絡體系。截至2020年,全國共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4.58萬家,全年為2.9億人次勞動者提供了就業、擇業和流動服務;全國就業人數為75064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數為46271萬人。2019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連續7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下,2020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仍達到1186萬人。民營企業提供了80%以上城鎮就業崗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創造了大量兼職就業、靈活就業崗位。勞動者工資收入快速增長,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均工資從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19年的90501元。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